
之前听说娄烨拍了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,但是一直没有片源。因为国内对疫情的争议很大,所以关于疫情的影视作品都是无法过审的,这部电影也未能在国内上映。听说有台湾观众在影院观影的时候嚎啕大哭,我就一直好奇电影讲了什么。
从电影的名字也大概能够解读出电影的内容,我估计就是一个剧组因为疫情无法完成电影拍摄的故事。而这两天看了,发现确实如此。剧情很简单,也很平淡,就是一个导演想把十年前未能拍完的电影补全,召集了当年的合作者一起,租了酒店准备开始拍摄。但是正好碰上了疫情,他们被困在酒店了。
影片采用了娄烨一贯的风格,很平淡,和贾樟柯的影像风格类似,我更喜欢贾樟柯。娄烨的片子我不是很看得来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。不过剧组的细节让我觉得有点熟悉,我挺喜欢那种氛围的,之前参与电影投资的时候接触了一些,算是个旁观者吧。
整个电影的剧情很平淡,平淡是因为讲的都是我们都知道的事,发生了什么,会发生什么,我们都知道,因为我们也度过了同样的三年。说实话我心平如水,没有太多感动,也没有什么震撼,更没有惊奇,我甚至还往后拖了一些桥段。
电影的流程大概就是:导演召集人马->讨论工作->突发疫情状况->被困->与家人谈话->隔离酒店的生活->过年->解封->感想。大致如此吧。
但我确实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观众看哭了。因为真正让人想哭的片段,并不都是这部电影拍出来的,而是网上的视频,那些普通人拍的视频,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悲伤。娄烨用了相当多的网络视频在电影后半段拼凑出当时的景象,有些视频我也看过,有些我没看过。
有个片段是一个女孩追在救护车后面一直哭喊妈妈、妈妈。你就会想,她的妈妈还能回来吗?她还能见到妈妈吗?她没有了妈妈该怎么办?这段我看得很鼻酸。
有个网上的视频被几乎完整的放到了电影里,一个女人POV视角,女人没有露脸,只有大声的不停的哭泣和抽泣,断断续续,泣不成声。她在被居家隔离了三个月之后,走上武汉的街头,是清明节。所有的红绿灯变成红灯,所有的汽车长鸣喇叭,人们在纪念那些在疫情中逝去的同类。
这段我几乎看哭了。人类共鸣的情感冲击了我,它不是个体,它是一个群体一起产生的悲伤,你只要是具有同理心的人类,就无法逃脱被感染到。
娄烨没有做太多的煽情和批评,最激烈的也就是提到了乌鲁木齐大火和一些冲突场面,但那是无法用镜头表达的难过。我觉得如果剪掉这些激烈的片段,未尝不可以在大陆上映,但娄烨本人应该是不同意的,因为那些也是那三年的组成的部分。
如果要说对疫情的印象,我只能说,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并被粗糙的管理给放大了。我们可以从各种视角去批评,但它本身就是灾难这一点没有改变。我们只能绝望的看着飞石乱溅,赌着自己的运气。当我们逃过一劫,我们也知道,下一次还会发生,也许下次就是另一些人无法逃过了,包括你我。
我更感兴趣的是,那些在灾难中,那些大白们,他们是怎么想的,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。我相信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,但是潮水飞快褪去,他们不见了踪影,重新成为普通人生活在我们周围,再难觅踪迹。我希望有一天看到一个亲历者能够写出来他当时的感受,他作为秩序的维持者,是如何看待发生的一切的,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。